發表文章

下一站:Meta

我要回去之前的公司 Meta (原 Facebook) 上班了 2009 年博士畢業前夕,我去 Facebook 工作之前寫過一篇 《下一站:Facebook》 的文章,講了我當時在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經濟災難中找工作的心路歷程,當時還有很多人轉載傳閱。我從一個剛畢業的電機系博士,變成 Facebook 的軟體工程師,當時的 Facebook 是一家不到一千人的明星小公司,是當時 CS 畢業的首選熱門公司,很幸運自己能有這個際遇,能加入這麼好的公司,而且還是在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工作的那一年 轉眼過了 13 年,正逢另一次經濟災難降臨,我也從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變成一個軟體業的沙場老將,開發過很多有趣的系統, 寫了很多好玩的程式 ,跟很多一流的人共事過, 管理過小團隊、大團隊 、經營過公司、賣過公司、 參與創辦過公司 、當過教授、在私募基金幫忙、天使投資了幾家小公司 2020 年幫忙母公司把 Grindr 出售之後,卸下了公司總裁的職位,剛好又遇到了 Covid 疫情,我搬回台灣,先在大學教書,到處跑龍套客串幫忙做了不少顧問類的工作,也在一家台灣本土電商幫忙一陣子,除此之外,每天沒有什麼具體的工作,也沒有什麼一定要達成的大目標,也沒有什麼壓力,就陪陪家人小孩,讀讀自己有興趣的書,把自己身體顧好,就這樣過了兩年 這兩年跟以往很不一樣,以前我是個很拚命的人,每天像逃命一樣拚命衝,好像一放慢腳步就要被人追殺掉,學生時期只要一天沒照計畫去圖書館都覺得懊悔不已,對不起自己的人生,給自己非常大的壓力,工作的時候也是不管到那裡都在想我的程式、我的產品、我的團隊。但這兩年反差極大,超放鬆,每天起床看自己行事曆經常一件事也沒有,第一次可以放慢步調過生活 感謝上帝給我安排了這兩年沒工作的空檔,人又活到中年,這個開始思考懷疑人生的意義的時期,這陣子想了很多關於人生的問題,也花更多時間靜坐,也有更多時間陪老婆小孩,身體也練得更好更全面,也形成了很多好習慣,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這種時候有這樣奢侈的時間,可以讓我認清楚人生中重要的東西 原本想就這樣在四十多歲就退休,但是經過這兩年下來,我還是想回去上班,我還是想要加入一個固定的團體,做一些具體的事,要不然會覺得自己很孤單。每次跟同學聊到這事,每個人都跟我說,你這個生活就是我們大家在追求的,但是我現在領悟了,有一份好工作和好同事,一起解決有趣的問題,

關於 Amazon 廣告的一些看法

2021 年美國各家廣告收入 . Google $209B Meta $115B Amazon $31.2 B Twitter $4.8B Snap $4.1B Pinterest $2.6B Trade Desk $1.2B (TTM at Q3) . 2021 年中國各家廣告收入 (總量:5435 億人民幣,$85.44B) . Baba: $24.7B ByteDance: $18B Tencent: $12.8B Baidu: $11.1B . . == 分析 . 這季財報 Amazon 的廣告收入很好,達到 $8B,跟 Youtube 差不多大小,而且整年廣告收入已經超過 Meta 的 1/4,成為長期 Google 和 Meta 兩家寡佔市場裡的老三 . 其他小老弟們 Twitter、Snap、Pins、Trade Desk 還看不到前面幾家的車尾燈 . 我也去看了中國的數據,發現中國的線上廣告產業非常的小,跟美國相比屬於嬰兒期,2021 年中國的經濟和美國的經濟是同一個數量級 (18T vs 23T),但是線上廣告差了好幾倍,整個中國的廣告市場加起來還沒有一家 Meta 大 . 我覺得中國的廣告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 讓人意外的是,中國的廣告一哥並不是 ByteDance 而是落水狗阿里巴巴 . . ==關於電商廣告 . 這邊的廣告公司基本上分為四路,社交媒體、搜索、電商、廣告網路,我覺得廣告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流量,廣告網路這種幫別人賣流量的生意算是次要角色 .  電商的廣告也取決於自身的流量,例如 Amazon 的廣告做到盡頭就是 Amazon 的 GMV 乘上某個參數,如果 GMV 不提升,它的廣告也沒辦法再做上去,而且它的廣告商大部分就是它上面的店家 ,Amazon 的 GMV 再大也不可能比整個美國經濟大,我認為 Amazon 廣告的天花板其實是沒想像中高的 . 其實電商的廣告可以看成變向跟店家增加彈性抽成 . 當然 Amazon 也可以做廣告網路 (上面說的次要角色) 去跟 Google Networks 和 Trade Desk 競爭,在零售廣告來說 Amazon 是很有優勢的,而且還可以從站外幫 Amazon 獲取流量

關於公司治理

關於公司治理 我在一家做社交 app 的小公司任職董事長,做為一個新手董事長,我給自己和團隊寫了下面這個筆記,定義自己的工作和設立公司的核心價值 昨天把它分享到 Linkedin 上得到不少迴響 (一天有幾萬個 views),我也把它分享在這,我覺得這筆記對做新創公司的人會有幫助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6883775469536329728/ (Linkedin 裡是英文版的,因為那邊大部分的 connections 都不懂中文,我把它寫成英文,但中英文有一些些微的出入。兩種語言常常沒辦法說出一樣的意思,字字翻譯出來意思也會不同) --- 公司治理原則 == 董事長的工作 董事長主持和召開董事會,負責公司的治理決策 董事長的主要工作是指導和監督執行長的工作成果,特別是公司的願景、任務、策略和業績表現 董事長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決策,此工作是執行長的權責 總結:治理、指導和監督、不日常管理 == 公司文化 (公司和員工的關係) 員工們是一起成功的伙伴,每個人都擁有公司股權,並且視公司為自己的主要資產 公司的存在是為了理解和服務用戶,不是為了服務老闆,成員之間平等相待,拒絕官僚文化 (這裡每個人都是老闆) 員工是公司最珍貴的資產,公司會儘可能讓利給創造出用戶價值的員工 (員工 >= 用戶 > 股東) 公司信任員工,給予工作彈性,重視員工的生活平衡和職業發展 公司給予員工足夠的機會和條件創新 (創新 = 好的改變) 員工必須以責任心回報公司,積極主動挖掘解決用戶的問題,公司會主動辭退沒有責任心和沒有貢獻的員工 總結:伙伴、平等服務用戶、讓利、信任、創新、責任心 == 公司方向 理解用戶,快速打造出解決用戶痛點的交友服務 增長優先於盈利,當投入一塊錢能有超過一塊錢回報時,投入增長 腳踏實地賺錢,不做虧錢生意,每一塊錢都要花得有價值 總結:同理用戶、快、增長、務實

我對 Metaverse 的想法

我對 Metaverse 的想法 Facebook 改名成 Meta,宣布要重壓 Metaverse,執行長 Mark 也寫了一封很長的 Founder’s letter,還拍了一個超長的影片宣傳 Metaverse 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10114026953010521 面對這個改變,我覺得輿論是正反兩派,我有一個經常討論投資的朋友 (他投資也做得很好) 很氣憤的說他要把 FB 全賣了,他覺得 Zuck 瘋了去賭這種虛無不實在的東西,罵說 VR 有多蠢,然後接著說 Tiktok 做的多好多有趣,佔據的消費者時長有多長 == 我對 VR 的想像 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不能以現今 VR 的體驗來預測將來,就像十年前的智慧型手機和現在的完全不是同樣的東西,現在你覺得 VR 很重、帶子太緊、戴了頭會昏、裡面畫面超醜,體驗很差,遊戲不好玩,但十年後再看一次,這些問題應該都不在了,科技的進步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快 我的想像是,VR 最終會跟現在大多數人戴的近視眼鏡差不多重,並且變成你每天早上第一個戴上的東西,一直到睡前才會拿下來 你現在看的電視、手機、電腦、手錶的所有大大小小的螢幕,都會被這單一個眼鏡取代了,眼鏡本身只負責投影,所有的邏輯和圖形計算會連上雲端進行,VR 的顯示技術最終會好到完全騙過視覺,讓你無法分辨你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物理世界,就像 Nvida 的執行長 Jensen Huang 之前用 GPU 計算造假出自己的影片一樣,有一天你再也無法分辦進到你眼睛裡的光源的真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V30ueEXE4 所謂的現實,其實也就是一連串傳送到人類大腦的電子訊號,人類遲早會有能力 hacked 這個電子訊號 (如果沒有先滅絕的話),並且造假自己的整個世界 (i.e. The Matrix)。在那之前,人類的各種感官會一一被自己造假出來,第一個被攻克的就是視覺,人類會用 VR 環境完全模擬出物理世界的光線,並且給眼睛看到無法分辨的光線,畢竟人的視覺也不過就是一個 8Gbit/s 的訊號 == 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束縛 人類沒有理由就要一直從一塊板子上看光源 (不久前它還不是一塊板子,而是一個大方塊),也沒有理由一定要一直滑著一塊板子輸入指令 (不久前還是一個在桌上滑,長的像

軟體工人的工時

軟體工人的工時 . 在台灣上班後發現公司有打卡制度,對工時有比較嚴謹的要求,對於這個我有些想法 . . == 軟體工人和傳統工人的區別 . 在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只有待在生產線上才能有產出,工人的產出和待在生產線上的時間是完全的線性關係,多待一小時就多產出一小時的工作量 . 但軟體工程師和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不同: 一、工作地點彈性,只要連上網路就能工作 二、工作成果和工作時間是非線性的 三、工作和非工作的活動有灰色地帶 . . == 以我為例:軟體工人的工時與產出 .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在 Facebook (現在叫 Meta 了) 還是一名軟體工人的時候,我大概都是十點半左右到公司,之後就看信、看訊息,再看一些報表數據類的東西,沒多久就跟同事們去悠閒的吃午餐 . 我真正的產出高峰通常是在下午,有時候一兩個小時專心就寫了落落長的程式,但有時候也會卡住花大量時間去讀程式碼,但是一旦想通就文思泉涌一般的寫了一大堆程式 . 軟體工程師實際上的工時根本無法計算,有時候我在洗澡的時候也在想程式要怎麼寫,睡覺的時候也在想 bug 怎麼發生的,開車的時候也在想架構,這些時間都是在工作,應該都得算成工時才對 . 另一方面,我在辦公室的時候也常常在滑 Facebook,幫朋友的照片點讚,看一些好笑的動物影片,就是在摸魚,但腦子總是要休息一下。還有的時候我在看一些技術或產品的 blog,這不是工作,但或許也該算工作,因為看技術 blog 也能幫到我的工作 . . == 不要用工時來測量軟體工程師 . 總結就是要使用工時來管一個軟體工人是完全沒道理的,他不在辦公室也能工作,他甚至沒有電腦光著身體洗澡也能工作,另一方面他在辦公室也可以完全不工作 . 工時不能測量,另外就算你能準確測量出工時,工時和工作成果也可能沒有任何關係 . 做為一個管理者,我建議儘量給予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工作彈性,彈性可以增加他的產出,大幅增加他的生活品質,讓他可以好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步調安排事情,這是一種不需要花錢的員工福利 . . == 用工作成果來測量軟體工程師 . 不看工時,管理者就要用工作成果來管理,管理者必須要能看懂員工的工作成果,能夠理解員工的工作價值和難度,但這也是你作為管理者的價值所在,否則公司就不需要你這個職位了 . 但是一定的辦公室時間我認為還是必要的,團隊同在辦公室可以降低溝通成本,也可

再聊 Apple Tax

再聊 Apple Tax . . 上週寫了關於 Apple 法院禁令的評論,我還有一些想法想補充 . 前情題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roductiveguy/posts/236683771799118 . . == 題外話 . 上週寫了 Apple 禁令的評論,連帶讓我之前寫過的管理舊文 (最近又重新分享過一次) 變成 viral。有上千個分享,十萬以上的 reach,我自己也有點嚇到,這大概是我人生中寫過最多人看的文章了 . 我點連結看到很多好的評價也覺得感動,覺得自己整理的心得能幫助到別人覺得很開心 . 管理舊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roductiveguy/posts/234030842064411 . . == 私人財產和自由經濟 . 我先重申一下我的基本看法:Apple Store 是私人財產,它是 Apple 推出的一項產品,Apple 有權利自由選擇它的合約,對於不能遵守合約的合作商 Apple 有權利不跟他們合作,相對的合作商也可以選擇不跟 Apple 合作 (例如你可以只開發 Android App),用戶也可以不買 iPhone。一切的行為都是你情我願,沒有誰強逼著誰做什麼 . 自由市場會讓 Apple 做對它自身有利的事,競爭者和客戶也會做出選擇,最後這也是最能符合大眾利益的一個平衡狀態 (納許均衡不一定是最佳解但通常很棒了,比計畫經濟強得多) . 政府出手干擾市場只有一種邏輯:認為這市場失靈了,失去它原本的功能。但是這種干擾我覺得犯錯機率很大,而且管了一項就有千千萬萬項要管,每管一項就是破壞一次自由市場 . . == Apple 抽成 30% 太貴太不合理了! . Apple 抽成 30%,是 Apple 自己的定價策略,當然它也可以訂 100%,結果就是沒有開發商會幫他開發 App,最後 Apple 會連 iPhone 也賣不動。Apple 也可以抽成 1%,讓利給開發商,這樣 App 自然就會比較多 (但品質也會變差),但這樣的定價就會少賺錢,可能連 Apple Store 的運營成本都虧掉 . Apple 的定價策略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也沒有什麼邪惡之處,跟你決定其他東西的價格一樣的邏輯,就是在各方取捨之下,定出一個長期現金流最大的價格 . 這當然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

有效市場假說

圖片
有效市場假說是指資產的價格總是反映了所有的資訊 根據這種假說,資產的價格已經是目前所有資訊下最好的價格,所以你的投資選擇都是徒勞無功的,你看好的優質偉大公司因為市場已反映了所有的資訊,價格必定非常的高,所以你去買它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 有效市場的定義 注意有效市場的定義是市場已經反映了目前所有資訊,而不是價格等於資產的真實價值 (未來現金流折現總和)。根據量子力學,世界有隨機性,因此即使得知目前世界的全貌也無法計算出未來,資產的真實價值只有在未來才真正可知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我們的工作就是去估算資產的真實價值,而不是反映出目前所有資訊的價格。這是一個細微的差別,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差別 == 有效市場假說和指數基金投資者 很多人認同這個假說,得出結論就是只買指數基金就好了,反正在有效市場之下你買任一個股票都是對稱的,不如就全部給我來一點,這樣子就是風險最為分散的最佳解。我認為這個方法很適合不想在投資上秏費心力的人,確實是一個很實際的好方法 不過嚴格來說,在真正的有效市場之下,就連現金和股票也都是對稱的,整個股市的價格相對現金也反映完了,所以你留現金也是一樣的 == 有效市場假說和技術分析投資者 另外一派人覺得既然所有資訊都反映在價量之上了,那就不要去管資產本身了,就只看價量來買賣股票,也就是技術分析。我自己偶爾會用一點點這路方法,主要是看一下股價支撐點,幫助自己設定買入價 不過我的觀察只靠這種方法投資的人通常沒賺到錢,股票追根究底是一間公司的一部分,不去研究那間公司本身,然後一直侷限在一條曲線上面下這麼多功夫實在太不合理了 == 不合理的假說 有效市場假說是完全不合理的,它代表市場隨時都是完美的。有個說法就是相信有效市場假說的人,即使在路上看到一百塊美金也不會彎下腰去撿,因為根據有效市場假說,這一百塊早就被撿走了,不會掉在路上,因為市場已經反映了所有資訊。但這是不可能的,這隨便都可以找到反例 我覺得的真實情況是:市場是大概有效的,好產業的好公司大概就是貴的 (估值高),壞產業的壞公司大概就是便宜的,但是市場絕對不是完美的。有時候它也常常錯得離譜 == 讓市場有效是投資者的工作 身為投資者,你的工作就是讓不完美的市場再完美一點,你拿手中的錢去投資,也代表把你的資源投入到你認為有前景、被低估的公司,間接使得公司得到融資能力、得到更多資源,你為公司注入的資源終究讓你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