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效應

今天要聊一個我在投資的時候必定會分析的特性:網路效應。我可以說我現在幾乎不投資沒有網路效應的生意

網路效應是指當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客戶增加,產品就會變得更有價值


網路效應不是規模經濟

注意這個跟「規模經濟」是不一樣的,規模經濟是指當銷量提升的時候,單位平均的成本會降低,通常是指固定成本很高,邊際成本很低的生意。例如我造了一座橋,過橋這個服務的成本可以看成是整座橋的成本除上過橋的人次,當使用這個橋的人越多,過一次橋平均的成本就越低

規模經濟是供給側的規模效應,供給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網路效應是需求側的規模效應,需求量越大,產品越好


社交網路:網路效應的典型例子

怎麼理解網路效應:我們可以把一個服務上所有的用戶畫成一個網路,每個用戶當作網路上一個節點 (node),每個節點會對其他聯結的節點貢獻一些價值,例如你在 Facebook 上滑動態消息,你對 Facebook 上的高中老同學就提供了價值,當他貼全家出遊照片的時候你會幫他點讚、回覆,對你而言,滑到老同學的照片,看到他們一家人,對你也有價值

社交網路像Twitter、Facebook、Instagram、Tiktok 這些產品的價值在於跟上面的其他用戶互動。一個沒有人的社交網路對用戶來說沒有價值,例如我以前去 Google+ (現在已經關了) 上面,都不知道要幹嘛,裡面就是個鬼城,只靠一些公開內容在撐著

社交網路上面每個節點之間貢獻的價值不同,像是以熟人為主的社交網路 (Facebook),或是以名人為主的社交網路 (Twitter),或是以陌生人內容為主的社交網路 (Tiktok),或是以認識陌生人為主的服務 (Tinder),當你把這些服務畫成一張網路,畫出每個節點 (node) 和他們的聯結 (edge),會發現熟人社交、網紅社交、陌生人社交的網路拓樸是很不一樣的

所以當我們說這個生意是有網路效應的,也不代表他們都一樣,像熟人的網路效應和陌生人內容的網路效應很不一樣,所以很多人把 Facebook 和 Tiktok 類比,但其實它們根本上是很不一樣的產品,不同的網路拓樸帶來的是不一樣的網路效應 (當然除了網路效應不一樣,兩個產品滿足的需求也不一樣)


電商的網路效應

除了社交網路,電商其實也有很強大網路效應,用戶買東西的時候產生的成交數目、評價、評論都會給其他用戶帶來有用的訊息,幫助其他用戶買到好的商品,這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網路效應

另外用戶多的時候,商戶東西會比較好賣,所以會對商戶提供價值。反過來說商戶多的時候,用戶能買到的商品種類變多,價格和品質也會在競爭之下變得更有吸引力。這種商戶和用戶之間的網路,可以畫成一張二分網路圖(bipartite graph),在社交網路裡面網紅和粉絲之間的網路也可以畫成類似的拓樸

其實電商的網路效應是非常強大的,很多人認為電商的成功主要是靠倉儲和運貨等等基礎建設帶來的規模經濟,但是人們會去 Amazon 買東西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選擇多還有評價很豐富真實,這些歸根究底都是商戶和用戶的雙邊網路效應還有用戶和用戶之間的網路效應


資料的網路效應

現在人工智慧這麼流行,聊什麼都得聊一下 AI 不然感覺自己沒有水準了

資料也會帶來網路效應,當你使用一個互聯網服務的時候,你的每個動作、每個點擊、甚至每個照片停留幾秒,都會被收集起來

成千上萬和你類似的人的動作都被收集起來,這些資料除了可以產生有用的圖表給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做決策,還可以拿來訓練人工智慧模型,預測更準確的模型可以讓服務變得更好。你的資料不只幫助了你,透過訓練人工智慧模型,你的資料幫助了所有用戶

很難把這個網路拓樸關係畫出來,因為這些關係是在人工智慧模型裡決定的,所有的用戶產生的資料在人工智慧模型裡面用大家想不到的細微的方式產生了聯結,可能一個在西班牙的用戶某個影片多看了一秒,這筆資料影響了模型,導致另外一張照片被推薦給你

抖音的影片推薦、Facebook 的消息推薦、Amazon 的商品排序、Google 的搜索結果排序,這些產品都是因為有大量用戶貢獻的資料才能做出來,其中也包括你,因為你提供了你的資料使得人工智慧做得更好


房地產的網路效應

生活中其實很多東西都有網路效應,只是很少有人會指出來,例如房地產也是有網路效應的,附近住戶的素質(這可以指各種東西,不要戰)和經濟能力決定了附近的生活機能 (工作和消費的選擇),附近的生活機能又反過來吸引了某一類型的住戶,所以最後房地產才會有好區和壞區之分

我剛開始在美國看房子的時候常常覺得好區壞區分的莫明其妙,明明很近的地方,走兩步就好區,再走兩步哦哦哦這是壞區,不就在地球上同個地方,像 Palo Alto 和 East Palo Alto,這麼近的地方,房價竟天差地遠 (單位面積可以差到三倍)。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需求之間互相影響的網路效應


最強的護城河

為什麼我只投資有網路效應的生意?這是因為強大的網路效應是一條非常難以跨越的護城河,例如 Facebook 和微信的這類熟人社交有非常強大的網路效應,要從第二名去追趕他們、撼動他們的地位非常困難,再多的資源也很難辦到

當然網路效應也有強弱之分,像 Tinder 這類陌生人社交產品也有它的網路效應,但是用戶數量只要到一定的水準,網路效應就會飽和,也因此 Tinder 有無數個競爭對手 (像 Bumble),使用這類產品你會發現差異性非常的低 (比起 Facebook vs Google+ 的差異性),這是因為它雖然有網路效應,但是不那麼強


最後給各位讀者一個練習,想想那些公司 / 生意模式有網路效應的,也想一想自己在的產業 / 公司有沒有網路效應,可以寫在評論裡哦


最後放一張 Google+ 的圖,哀悼一下這個英年早逝的富二代社交網路



當時有蠻多好笑的 meme,大家一起來回味一下 (出處:https://knowyourmeme.com/photos/678274-google-plus-google)




(題外話,Google+ 剛出來的時候是我在 Facebook 的第三年,那個時候 Facebook 全公司上下如臨大敵,當時 Facebook 還沒 IPO,規模和資源都很小,大家都很害怕公司要被 Google 這頭巨獸碾碎了,之後就開始有各類 War Room、週末加班,結果當時因為 Google+ 而開發的東西沒有一個留下來 (像是 Friendlist 就藏到很深的地方),然後 Google+ 自己就慢慢死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下一站: Facebook

斷食期間吃黑巧克力會怎樣

可持續的健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