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40歲感言

圖片
40歲感言 我活了40年,今天我正式成為一個中年男子了 生日讓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離死亡更近一步。我沒辦法想像意識消失之後的世界會怎樣,想像的時候總是感覺恐懼。人擁有意識是一件沒法解釋的事,人如果只是一堆神經突觸形成的化學反應,那就跟一台電腦一樣,只是機械式的對外界的刺激做反應,那意識為什麼需要存在?在生存和演化上,意識都沒有存在的價值。我知道我自己有意識,但沒人能證明其他人是否也有意識。這一切應該永遠無法參透了,死後就算意識還會以某種方式存在,但失去了大腦裡面的記憶,我想我也不會再是同一個我 (或許腦中的記憶,會不會被上帝備份在某處)。面對死亡的恐懼,唯一能做的理性之事,就是把握死亡之前的人生。現在此生,只剩一半 人生下半場的目標: 我想繼續求知,保持好奇心,閱讀,透過其他人的觀點去看世界,並且理解消化成為自己的獨有的想法。讀書不求多求快,求的是理解和樂趣 我想讓身體保持健康強壯。我一直認真的對待我的身體,20歲的時候我跳舞,30歲的時候我長跑、游泳,40歲的我練力量 (想到玩Diablo的時候點身體屬性,從敏捷、耐力,點到力量)。每個階段我都一直在實驗、嘗試各種訓練身體的方式。我希望我一直這樣下去,嚴格的鍛練自己的身體,儘可能延長健康強壯的時間。有一天我不能訓練我的身體的時候,就是我死亡的時候。除了訓練,我也會讀書、做研究,做各種實驗改進自己的飲食和睡眠方法,讓自己總是睡飽吃好,回復是訓練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我想繼續創造價值,我把「價值」定義為給世界上其他人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一個簡單的創造價值的方法,就是我繼續追求自己的財富,在做這件事的同時,我也會把我自己放在社會上最需要我的位置,最佳化我對整個社會帶來的價值。簡單庸俗的說,就是我要再繼續賺更多錢,努力工作加上研究投資之道。另外我也要繼續捐錢,去年一整年我捐了一萬六千美金,我自己沒太多物質需求,我希望隨著我更有錢,我可以幫助更多窮苦不幸之人,還有幫助地球維持永續的環境 我想用心教小孩,讓她們快樂長大,成長變成她們自己喜歡的大人。大女兒的名字叫予愛,二女兒叫予知,如果再有第三個小孩就叫予合,「予」是給予的意思,三個名字是giver of love,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的意思,希望她們成為懂得給予、也有能力給予的人,也希望她們重視愛、知識和

比特幣

比特幣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區塊鏈是一種速度很慢的分散式資料庫,資料庫裡面存著有史以來所有的比特幣交易資料。任何一台電腦都可以透過網路加入比特幣的區塊鏈,成為分散式資料庫中的一台機器,幫忙記錄比特幣的交易。參加比特幣區塊鏈的機器有機會能得到比特幣做為獎賞,這就叫做「挖礦」。設計這種獎賞的目的是要讓更多機器加入區塊鏈,參加比特幣區塊鏈的機器愈多,這個資料庫就愈不容易被破解,因為必須要控制一半以上的機器計算能力才能作弊 比特幣交易的時候,你把「我要付多少比特幣給某某人」這個訊息廣播給所有區塊鏈機器,這個訊息是通過你自己的私鑰 (一個數字) 簽名過的,大家可以用你的公鑰 (另一個數字) 來確認這個訊息是你發出來的, 一個公鑰代表一個帳戶,每個公鑰擁有多少比特幣、做過那些交易是公開的資訊。區塊鏈機器收到廣播訊息後,就會試著把你這筆交易記錄和其他收到的交易記錄存入下一個區塊,下一個區塊需要先能解開一個困難的數學計算才能存入,每台機器都忙著解開這個困難的數學題,先解開數學問題而存入這個區塊的機器就會得到比特幣的獎賞,也就是「挖礦」的獎賞 比特幣的特點是它是完全無中心的,也就是說它沒有發行的中央單位,它是由一群不受控制的自由機器組成的,因為需要計算力去寫入區塊,它也很難被假造,比特幣的總量會隨挖礦的行為緩慢上升,但是最終會停止,到最後參與挖礦的機器將不會再得到新生的比特幣,而只會收到交易金額的一小部分做為手續費。所以比特幣的數量是穩定的,不像政府發行的貨幣,政府可以用不同方法增加貨幣的數量,這樣做會稀釋原本貨幣的價值 儘管有這麼好的特性:無中心、安全、數量穩定。但是比特幣到底有什麼價值,就算它有這些特性,為什麼我要用錢去換?它畢竟就是只一組號碼而已 (你的私鑰)。比特幣的價值在於所有人對它的信心,你覺得它能交換到真實的商品,所以你願意用真實的商品去交換它,因為你相信之後也可以拿它跟其他人換成別的商品。這種群眾信心推疊成的價值,最大的困難在於無法估值,一個比特幣應該值多少錢根本沒有一個合理的邏輯可以解釋 舉例而言,股票和房地產,這兩種大家常常會投資的東西,相對起來就有合理的估值方法 股票,股票代表擁有一家公司的其中一部分,股票的價值取決於公司的價值,公司的價值在於它可以生產商品或服務來獲利。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等於在它生命期間所能賺到的所有淨利,折現成今天的現金。所以你可以用各種模型

投資的本質

以前一直看不懂用資本賺錢這件事,覺得有些人憑什麼可以不事生產、不勞而獲,似乎社會上分成兩種人,一種人付出勞動,生產商品服務,另一種人就是白白享用前者的產出 一直到後來才慢慢了解了什麼是投資。事實上,資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生產力,那些擁有資本的人,並不是不事生產,他們或許可以不勞動,但是他們的確是有生產力的 以前經濟學學過,生產要素是土地、資本、勞動和企業 隨著人工智能和各種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在未來的生產要素裡,勞動力的參與可能會漸漸被弱化,隨著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虛擬化,或許連土地也不會是生產力的稀缺資源。有可能未來只需要資本和企業就可以生產出商品和服務,我相信世界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例如市值5000億的Facebook,只有2萬名員工,相對來說它需要的勞動力是極低的 (一名員工分得的市值是2500萬美金)。它的服務實際上全都是由數據中心裡面的服務器所提供,而一個巨大的數據中心裡面大概只有20個員工,數據中心雖然佔地廣闊,但是都是處在土地成本極低的荒涼之地,即使Facebook現在把所有員工都裁掉,只要數據中心有供電,網路等基礎設施還在運作,它的自動化服務也可以一直跑下去 (只是沒有員工,就不會再有持續的創新)。未來像這樣的企業可能會越來越多,需要極少的勞動力,只需要資本就能運作的企業。我舉這個極端的例子,只是想解釋,資本本身就是有生產力的東西 另外資本也不單單就指買來的設備和硬體,事實上員工的薪水,電費等消秏性的支出,也都需要資本,一家企業要運轉就是需要資本,資本是企業的血液 投資的本質,就是擁有資本的人,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本,去產出商品和服務 工作的本質,就是擁有勞動力的人,運用他們手中的勞動力,去產出商品和服務 想一想這兩者並沒有什麼差別,兩者都有生產力,只是工作的人用他們的勞動生產,投資的人用他們的資本生產,兩者使用的資源不同。我們不該把資本收入當成不義之財,而要把它視為一個正正當當的生產行為,就像工作用雙手賺錢一樣正當 了解了投資的本質之後,我就不會想做一些短線的投機活動,例如當日沖銷等行為,因為它跟投資的本質是互相抵觸的,你的資本早上才給了企業,當天又拿了回來,這樣怎麼會有生產力呢?那些短線的行為都不是投資,而是投機,是一種零和遊戲,你賺的錢並不是因為企業拿你的資本去生產商品或服務,你賺的錢只是另

郭台銘

前幾天戰鄉民的時候,被一個鄉民問到為什麼我覺得台灣社會反商,我舉了一個實際例子,就是我覺得台灣有一個商人,沒有得到社會應該給他的肯定,反而很多人 (尤其是鄉民) 給了他很低的評價 那個人就是郭台銘 在台灣我最佩服的兩個企業家,一個是張忠謀,另一個是郭台銘 (其實佩服的企業還有很多,林百里、曹興誠… 這些一手撐起台灣電子業的企業家,但最為佩服的是這兩位)。他們創辦的台積電和鴻海也是兩家台灣最好的企業,如果一定要我投資台灣的股票,我會買這兩家公司 跟台灣很多靠特許經營、政府關係或是房地產致富的商人不一樣。郭台銘是一個白手起家,在競爭之中活出來的商人。在電子製造業的激烈競爭下,靠著策略、執行力和投資收購,一路打造出富士康這個企業帝國。每一隻iPhone,還有我最喜歡的Kindle,都是郭台銘這家公司製造的 鴻海是一家製造平台,為像Apple、Amazon這樣的公司提供快速低廉的製造服務。因為有這樣的平台做為他們的伙伴,所以這些公司不需要管理上百萬名製造業員工,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在太平洋對岸,製造一大批出他們想要的高品質電子商品 比起台積電,我更喜歡鴻海的一點,就是它為更多貧窮的人帶來了工作 (百萬個工作)。製造業低薪的工作在某些人眼光裡覺得很可憐,工作條件很差,工時很長,而且他們又買不起iPhone,但這樣的工作為什麼卻有人要做?原因就是這個工作機會是他所能找到最好的機會了。比起農村裡的殘酷赤貧生活,要考慮先給自己吃還是給小孩子吃的日子,富士康工廠的收入是穩定的經濟來源,工廠的集體生活可以省下錢,還可以寄回給農村家裡 在1981年,全中國有88%的人活在赤貧的狀態以下 (赤貧:剛好能吃飽活著的狀態,以現在的物價定義為一天消費1.9美元以下),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已經驚人的降到了4.1%。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全人類經濟成就,有好幾億人口脫離了連基本溫飽都沒法滿足的貧窮生活,可以開始追求人生中除了吃飽之外其他的事物。雖然中國很多地區仍然存在貧窮,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樣驚人的進步,而這樣的經濟成就,中國的製造業功不可沒,像郭台銘這樣的製造業商人在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他把西方世界的錢,帶給了太平洋這邊的窮人。當鄉民們躲在他們的鍵盤後面,抗議社會貧富不均的時候,被他們討厭的、瞧不起的郭台銘正在真實的為全世界解決貧窮的問題,這麼多

PTT 不賺錢,是一種惡

PTT 不賺錢,是一種惡 身為一個 ptt 長期使用者,我要說說我的想法 我覺得 ptt 的存在就是代表了台灣網路服務的嚴重落後 ptt應該是台灣本土經營的,使用者最多的網路服務,這樣的服務竟然能夠壞掉四天,全世界任何一個百萬用戶級的商業網路服務都不可能會壞掉四天,一天都不可能,通常這種情形一發生就會有一群工程師不眠不休不吃飯不上廁所,把它修到上線為止 都已經2017年了,ptt 仍然停留在90年代的 telnet 技術,在其他服務都逐漸邁向影片為主的新世界裡 ,ptt 仍然固執的以純文字為主,介面和功能很原始。沒有任何人工智能推薦系統,硬碟都不夠了,我猜想也應該沒有收集數據,連數據都沒有,也難怪沒有推薦系統了 ptt 仍然使用 telnet 這種沒加密的通訊方式,所以跟你在同個 wifi 的人都能收到你廣播出去的所有內容,包括你的帳號和密碼。可笑的是,很多人天天上 ptt,但卻說 Facebook 沒隱私、不安全,他們不敢用,真的令人傻眼,每次遇到這種人我都無力吐槽 台灣還停留在一個90年代的服務的同時。對岸的中國人在用功能強大的<<微信>>,連相對經濟落後三四線城市的人都在沉迷純影音的app <<快手>>。我們台灣還在用一個文字為主,功能陽春,一點也沒有安全保障的 ptt 。事實就是,我們遠遠的被甩開了,我覺得這就是台灣的恥辱。值得我們好好反省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 ptt 沒有商業化是一個關鍵,如果 ptt 有私人的所有權,後面有投資銀行,有一群拿了股份的創業團隊。就有人在乎它的營收,也就會在乎它的使用者,那麼 ptt 就不可能壞掉四天。那麼 ptt 今天可能會發展的完全不同,今天 ptt 可能是一家上市公司,ptt 很可能就是現在的 line 至於 ptt 為什麼沒有商業化,我也不了解其中的細節。不過我覺得這跟台灣人普遍仇富反商的風氣有關,台灣的社會風氣就是視賺錢為惡,但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毒。沒有人汲汲營利去賺錢,就沒有人能創造更好的商品服務,世界上所有能有效率運行的組織,都是賺錢的企業。好的商品和服務,都是有強大的現金流支撐起來的。賺錢不是一種惡,賺錢是一種善,賺錢代表你為社會提供了價值,所以有人願意為之付費 ptt 不賺錢,才是一種惡 ---------- Update: P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