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朋友.歸屬感 (二)

繼續上次的話題
我在這邊提的「文化」主要的意思就是,共同的生活經歷
以前在出國之前,總是想著出國後結交外國的朋友,會是什麼樣子
腦子裡面浮現的,是那些遊學廣告、還有英文補習班廣告中
一個黃人和一堆白人在一起笑得合不攏嘴,一付很麻吉的樣子

(這是大二暑假到我阿姨家附近讀community college時照的)
但是出國之後,才知道這並不是這麼容易的
第一年的時候,我住在學校提供的四人宿舍裡
為了想交其他國家的朋友,我特地在申請宿舍的note裡加註
"I would prefer roommates who do not speak Chinese."
結果我的室友是兩個美國人和一個印度人

和室友們的互動其實很不錯,但就是無法深交
其中一個美國室友,他叫貝瑞,我覺得他是個很寂寞的人
他好像課業壓力很大,我常在晚上看他坐在外面寫功課
天亮了開門出來,他還是坐在那張桌子上寫
我跟他比較熟,他也喜歡跑步,他的5k成績是17分多(超強)
一開始我們會一起出去跑步,後來我很懶就沒跟他去了
他還帶我去附近的教會一起做禮拜
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聊到深層的事物
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過去的經歷太不相同了
很難引起共鳴,或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像在台灣的男生,最好的話題就是當兵了,當兵的話題好像永遠都聊不完
但是你跟老美說當兵的事,就覺得很沒勁,因為他根本不了解那種感覺

後來印度人搬走了,來了一個短期交換的法國人
有一次一堆法國人在宿舍裡做可麗餅,我也去湊了一腳
有做甜的也有做鹹的,我坐在客廳,和一堆法國人用有口音的英文聊天
(他們的法國口音加我的台灣口音)
我突然想到了那些遊學廣告的畫面
一個黃人和一堆白人,笑得很燦爛
我想這就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友情
可以很熱鬧,但是就是少了些什麼
比較能成為好朋友的還是生活經驗相近的人
像是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新加坡人
看orientation的時候就知道了
歐洲人聚在一起,東亞人聚一起,南亞人聚一起
因為經驗相似的人,總是比較好了解、好溝通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以前課本裡的
陳之藩的「失根的蘭花」,就google一下把它重看了
我以前都不喜歡國文課本裡的文章,覺得很難看又很無聊
明明就有很多小說很好看,又很有趣,為什麼要看這些難看文章
但是現在看這篇文章,我覺得我能夠體會他孤獨的感覺
倒不是我體會了他那愛國的情操
只是我想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留學生,想必比我們這個年代,還要孤獨許多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通訊技術的進步
現在我們在美國也能用bt看台灣的電視
用kkman上ptt、用msn跟台灣的朋友聊天

之前一篇我說過,如果我們把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驗簡化成一個光譜
那每個人只能在光譜上的一個位置,無法蓋滿整個光譜
我想兩個人要能深交
其中一個重大的因素就是兩個人在光譜上的位置相近
在光譜上稍微遠了些,我想,要變成很好很好的朋友
恐怕要經過一番努力的經營

我想,等我們在這裡久了,我們會移動到光譜的中間
與台灣愈來愈遠,也無法融入美國的社會
那個時候,我想會比現在更覺得沒有歸屬感
我想到,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在我家附近的游泳池
抓著池邊休息的時候,有個老外跟我說,「你游得真好」(科科)
就開始跟我聊起天來了,我問他說,「你來台灣多久了」
他說,「比你久囉,我來三十年了」
在這一刻,我突然不覺得他是外國人了
我怎麼能夠覺得一個在台灣生活比我還久的人是外國人呢?
我想,那他應該對台灣很有歸屬感吧
或許,我們也是真的要過那麼久,在這邊重新活過一次
才會對這個地方有歸屬感吧

留言

匿名表示…
這篇寫的真好
我想最後我們就會變成很小的一群人
就是台灣的留美學生.....
匿名表示…
還有 你大二照片的不賴 那時候是刺喂頭嗎??
匿名表示…
就像我在新竹工作三年之後,已經不知道自己算是台北人還是新竹人了....
pinky寫道…
是啊,我那時是髮膠頭
非常令人痛苦的髮型
匿名表示…
不會啊
刺蝟頭很帥啊
匿名表示…
那個"光譜"例子...寫得很好耶
讓我反覆看了好多次
思考好久
不光是不同種族人
我想人跟人之間也是
雖然說同樣話
但還是有距離遙遠的光譜
更何況要在不同語言間找到相近的氣味
我想應該更難...
pinky寫道…
謝謝~
我也覺得,不只是種族和語言
有時候年齡或是其他因素
也會帶來很大的差異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下一站: Facebook

斷食期間吃黑巧克力會怎樣

可持續的健身之道